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不想把孩子养得太老实,那这4件容易让孩子自卑的事,就别再做了

文/兰妈谈育儿前几天,商场童装打折时,给两个女儿一人买了好几身衣服当时,身材微胖的大女儿,看上了一款天竺少女的露肚重工套装我看了看衣服,再看看大女儿那圆鼓鼓的肚子,当时就回绝说:“你这身材不适合这种衣服,肚子都露在外面,实用性根本就不强,估计买回家你也就是穿一、两次就不穿了”大女儿不听,直接抱着衣服不放,一副非要买到手才肯罢休的姿态再说些什么,她直接赌气地不理人,还坚持说:“我就是喜欢那套衣服,我保证肯定不会穿两次就不穿了”没办法,最后只好如大女儿愿,满足了她那心心念念的异域风格为了避免偏心情况,买衣服时我还特意问了小女儿:“你喜欢姐姐的那套衣服,还是喜欢妈妈给你挑的衣服”小女儿想了想,然后指了指我给她挑的衣服那会儿,我还欣慰地觉得:“终于有个正常审美的人了”可结果呢,晚上回家后,姐姐突然对我说:“妈妈,妹妹说她也想要我的那套衣服”我诧异地看向小女儿,然后问她:“你不是不喜欢那套衣服吗”小女儿慌张地回答说:“我不小心说错了”再看着眼底不经意露出的尴尬、害怕、还有失落,我突然心疼起了小女儿把这件事说给爸爸听时,爸爸给出的答案是“这孩子从小就老实,你说什么,她就听什么”一句话瞬间让我不禁反思,“说什么、就听什么”的背后,真的是老实吗不,并不是所谓的老实,只不过是孩子内心恐慌的伪装,本质上也是自卑就像买衣服这件事一样,有了大女儿被批评的先例后,小女儿为了避免再走同样的路,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伪装,想要的东西不敢说、专挑我喜欢听的话加以讨好所以,不想把孩子养得太老实,那有些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卑的事就不要再做了特别是以下几件事,很多家长都是不小心把孩子伤害了,还在一边当局者迷:01冲孩子吼争不过了,就让他闭嘴教育从来都不是和谁争高低,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如果我们是以这个标准去对待孩子,那最后只会容易养出自卑又脆弱的孩子上周五,我带女儿去亲戚王姐那玩儿,王姐的女儿青青呢,又是我家两个女儿的好闺蜜本以为,她们几个好久不见了,会特别珍惜这次机会,也会玩得特别开心可没想到,我们刚进门,青青就闷闷不乐地回到卧室女儿追上去,她却把房门反锁了这就让有些郁闷的女儿感到莫名其妙了,赶紧跑到王姐那告状说:“阿姨,阿姨,青青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和妹妹刚来,她就跑回房间,还不理我们了,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情,惹她不高兴了呀”王姐听后赶紧解释说:“不怪你们,是她自己没事找事,你们也别理她,看她能嚣张多久”后来聊天才知道,原来是青青早上没好好写作业被批评后不服气,那眼神里透露的恶狠狠目光,让身为妈妈的王姐看着心惊为了让青青放弃抵抗,她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可结果呢,孩子叛逆起来根本就降不住,你说一句、孩子能说好几句情急之下,发觉争不过孩子的王姐,就直接喊话说:“闭嘴,不许再说了”“再听见你说话,就大耳巴抽你”“你别以为我不敢,不信你试试”随着争吵越来越激烈,王姐一个没忍住,便直接一巴掌甩在孩子脸上听完这些,就不意外青青这孩子为什么犟着把自己关在房间了毕竟,父母的斥责,不论是轻重,对孩子来说都是句句伤人的一把隐形刀而打在孩子脸上的巴掌,也如同践踏尊严那般,让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阴影伤害所以,不想把孩子养得太老实,那家长一定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冲孩子吼,也不要试图掌控孩子,让孩子对你唯命是从我们要做的,也是在理解、陪伴、和支持中,让孩子感受到爱,然后再带着那份爱去慢慢变好02强迫分享不听话了,就威胁打压分享是一种美德,但强迫性分享,则是在降低孩子的成长养分就像一个长期生活在被迫分享下的孩子一样,很难成为真正的自己,更无法愉快地交朋友有个朋友家的儿子就是如此为了培养她儿子成为有礼貌的绅士形象,一直都教导孩子“好东西要一起分享”的道理如果孩子实在是不愿意、不听话了,她还会强迫分享地威胁打压有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带孩子去公园的游乐场玩儿当时的孩子很多,每个游玩项目都挤满了人,特别是刺激的海盗船、巅峰滑梯、体能拓展、大型树屋等冒险设施,基本上都需要排队才能玩得上可结果呢,朋友的儿子就像是一个木桩一样,看着是在排队,实际上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杵在那里不动上前一看,直接把人气坏原来,这个孩子虽然是在排队,但每次快轮到他玩时,都大方地让给身后着急玩的小朋友一来二去的,大家知道有个肯让位置的人后都纷纷插队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还商量“我可以先玩吗”,可到了后面,小朋友们就纷纷绕过他,直接一轮接着一轮挑战朋友看不过去,对那些孩子说“大家都在排队,你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有几个小朋友听不惯,直接指着朋友的儿子说:“大家都在排队等着玩,就他一个人扭扭捏捏,排着队又不玩,搞不懂站在那里干什么,根本就是挡路,还浪费别人的时间”刹那间,朋友一时愣住了,她没想到儿子“把机会让给别人”的绅士行为,反而成为了其他孩子眼中的“麻烦”事实上,分享本身就是交友的一种愉快体验,但如果分享只是单方面的讨好,是得不到回应的,那最后自然就像个小丑一样任人欺凌了所以,我们教孩子大方分享没错,但分享也需要建立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上如果你让对方先玩,对方玩好了就让给你玩,这叫做分享但如果你把机会让给对方,对方玩好继续玩,或者让其他朋友代替,那这就是不公平的插队行为此时,该拒绝就要大胆拒绝,也用态度告诉旁人:“我让出去的是情分,我收回的,也是原本该有的机会”03缺少尊重话没说完,就急着打断爸爸妈妈有耐心,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这才是送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如果我们频繁打断孩子说话、敷衍了事,结果都在悄悄地残害孩子的幼小心灵有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已经很久没开口说话了我问她为什么,她摇摇头,说不出个所以然看得出,妈妈很焦躁,孩子也在一旁看不出表情,似乎一切都跟她无关正当我疑惑:“这丫头是不是性格就如此,不爱说话呢”没想到,妈妈又直接爆出内幕她说:“其实,我家闺女以前不是这样的,特别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我又问她:“那为什么现在不爱说话了呢”妈妈解释说:“大概是我没有耐心吧”原来,女孩之前是一个特别活泼开朗的性格,每次跟妈妈都说不完的话可妈妈是一个急性子,对女儿的叽叽喳喳也少了一些耐心:•早上穿衣服太着急,会不耐烦地催促说:“别说话,都几点了,赶紧把衣服穿好,去上学了”•幼儿园门口,女儿看着冰糖葫芦问妈妈是什么味道,妈妈也是想都没想,直接批评说:“看什么看,幼儿园有早点,我看你就想迟到”•放学回家,女儿给妈妈讲幼儿园的一些趣事,妈妈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听进去,留下孩子一个人冷场地尴尬不已这些都是后来跟女孩相处久了,她慢慢跟我分享出来的透过这件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对家长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反映着家长的态度你现在如何对待孩子的,不久的将来,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不想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那家长们就不要把孩子想得太老实了,更不要让孩子在自卑中失去自我04嘴巴太硬刚一犯错,就贴负面标签父母在教育里的身份,最不应该的,就是以监护人的身份对孩子包办一旦产生这个想法,你对孩子的要求有多高,和孩子之间产生的距离就有多远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公园里,有位妈妈带着女儿正在玩皮球那时候,刚好有另一个妈妈也带着儿子出现在公园男孩看到女孩玩皮球开心的样子,便吵着闹着也要一起玩儿于是,男孩妈妈就跟女孩商量一起分享着玩不曾想,女孩拒绝了男孩妈妈被拒绝后,一脸尴尬,然后又转头对儿子说:“那个姐姐真小气,妈妈改天给你买个更大更好的皮球”话刚闭,女孩妈妈可不干了直接拦住即将离开的男孩妈妈,然后开口说:“这位妈妈,借我点钱吧,不想借呀,可真抠门”男孩妈妈当时就恼羞成怒了,还指责女孩妈妈不会说话而女孩妈妈则顺势反击说:“不不不,是你先给我女儿贴标签的,你都觉得陌生人问你借钱是莫名其妙,那陌生人问我女儿借皮球,拒绝是不是也是她的权利呢”不得不说,女孩妈妈的反击合情合理,也堪称解气模版事实上,很多时候、很多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身上的问题例子中的贴标签行为就是如此不管是别人给我们的孩子贴标签,还是我们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这都是一种不礼貌,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如果实在是想通过标签更好地传达信息,那这个标签也一定是积极、健康的比如,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家长正确的标签传达,应该是夸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如果希望孩子玩皮球分享,那就告诉TA:“你玩球的技术是越来越棒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超越你”此时,孩子的挑战欲望就会自然地被激发,他们也很期待在分享中,有个一决高下的目标与结果那么,关于不要把孩子养得太老实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